更新时间:2025-08-29 04:02:52
抛开电影的其他因素不谈,影片中最令我注意和愤怒的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谋反和后殖民。
东方的哲学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。跟“上帝存在”和“上帝已死”之间具有对立性的一定有一个答案的思想理念不同,混沌的、多元的、中庸的思想即标志着中国叙事几乎不围绕着个人式的英雄,而是一群人、一些人、一类人的英雄故事。
为什么这场中国渔民的群体性光辉被加注到了一个人的头上?这是编剧偷懒的结果——一个人的故事总比一群人的故事要好讲的多,在经典剧作的公式下,人物转折和人物弧光几乎不需要怎么加功夫、细琢磨,形象就塑造起来了,塑造一个出彩的人物总比一群出彩的人物要来的快、来的容易。但在这种偷懒之下,可以看到另一层的、关乎“文化后殖民”主义的谬误,尤其为当代电影创作者敲响了警钟。
阿赑与阿荡是一对来自于海上的、身世不明的兄弟,他们与东极岛的原住民之间有着明显的分界线,同为“外来者”的还有被吴老大所收养的阿花,以及逃兵先生和翻译。而在这种身世的区别下,外来者几乎以一种领导者的身份,对日本人发起反抗、对英国人实施救援。那么东极岛的原住渔民又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?他们是外来者的对照组,他们愚昧、隐忍、屈服,要在外来者的带领下进行转变。他们的行动并不是自发的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颇具被逼无奈的意味。所以,在创作者眼中,他们打心眼里不认同、不相信一个来自相对原始、落后地域的岛民具有“高尚情操”——反抗、仁善——这是来自文化精英的高傲。 但这种情操,恰恰是烙印在人心底的本能天性——社会能把人塑造的战战兢兢、谨小慎微,但很难给予人原始的血性。 当个人英雄的荣光掩盖了群体良善的本性,我们就该警惕,这是来源于它类意识形态的入侵。更有甚者,这样一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影片,这样的改编,是否也掺杂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?几十上百年过后,当电影成为了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,这样的影片是否在对历史、民族记忆进行篡改? 另从主题上来谈,里斯本丸沉默的事件中包含了英、美、中、日四国,是关乎全人类的重大历史和军事事件,核心应该是“反战”,渔民自发救人,不是为了什么其他,而是关乎人道主义的至善。抗日成分在影片中的被增加,阿赑救人源于为弟弟复仇、完成其未尽心愿的动机使影片朝向另一个方向发展。这到底是创作者想要偷懒,还是另种居心,难以评说。 再者,此类影片请勿再蹭女性主义的红利。 这个影片真的就像巧克力裹大肠——无可挑剔的演员阵容和摄制水平,再加上非常出彩的题材,但对内核全然的不用心、敷衍,不明白这个剧本是如何过审的,电影局审查的标准是什么?或者说到底在审查什么?在这种环境下,最惨的就是演员——因为是装点作品的“门面”,他们必须卖力的演出,肉眼可见高难度的表演,但实际上人物已经被编剧导演写的一团糟。 补充一句,朱一龙和倪妮之间真的好有张力,期待他们再搭个其他剧😋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下一篇:所以这个尺度到底是想表达什么?